蔡玉水

我的首页

我的作品

展览展讯

我的相册

艺术资讯

推荐艺术家

媒体介绍

联系方式

评论文章

组织机构

评论文章
大气磅礴蔡玉水

 蔡玉水的大型历史人物组画《中华百年祭》,被中国美术界誉为“‘五四’运动以来,自蒋兆和《流民图》,周思聪,卢沉《矿工图》之后,大型历史人物组画的第三个里程碑”的作品,描绘了从鸦片战争到二次世界大战的百年民族苦难。    蔡玉水说他的创作动力,源自于“初生之犊不怕虎”的冲动。21岁那年,还在山东艺术美术学院的他有一回到中国美术馆参观,见到中央圆厅里挂的尽是鸟木虫鱼的小品,觉得格局未免太小。临走时,他许下了壮志:“总有一天,我要以中华民族的血,和自己的血,泼在这大厅,让沉睡的画坛惊醒。”   一年后,他开始了《中华百年祭》的创作,十年后,这幅画作终于登上这座象征至高荣誉的殿堂。据说,这个中央在厅只有毕加索,张大千等国际大师的画作,才有“资格”挂的上去。这幅画在1995年6月6日挂上去的时,蔡玉水才不过32岁,是有史来最年轻的展览者。   蔡玉水那幅具有沉重忧患意识的《中华百年祭》今人难忘。而他在巴厘岛的新作《天堂巴厘岛》等系列作品中,表现更多的也是普通人。他说:“我所交往的既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也有身家几十亿的大富豪,...

画布上的天堂

蔡玉水,一个画家,从22岁到32岁,用十年的时间画了一幅画,名叫《中华百年祭》    《中华百年祭》高近4米,长达60米。描绘了从鸦片战争到二次世界大战一百年间的民族苦难。它由《1840—鸦片战争》、《1911—悼黄花岗七十二路烈士》、《与妻书—怀念林觉民》、《1937—南京大屠杀》、《1937—铁蹄下的孩子》和《1949—人证》六部分组成。它以祭奠式的民族悲剧主题,历史人物画思维方式和结构方式的转换,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的变化,碑拓的文字和红色的数字符号等,把悲剧性历史画推向了现代,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这一切,都缘于他21岁那一年的一次经历。那时还在艺术学院学画的他到中国美术馆参观,中央圆厅挂的那些鸟木虫鱼的小品令他感慨万千。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只有把个人的小我,融汇到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境界中,才能体现出艺术家存在的价值。当时他就产生了一种信念:总有一天,我要用自己的鲜血和民族的鲜血,泼洒在这面中央圆厅的墙上,把中华民族灾难的历史,撕破在这面墙上,给人以警示。   一年后,蔡玉水开始了《中华百年祭》的创作,十年后,这幅画作终于实现...

探索与超越 

蔡玉水的成功与他花费了十年心血创作的大型水墨画《中华百年祭》是分不开的,他以勤奋严谨的创作态度完成了不愧于时代的作品,在美术界乃至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反响。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举办的这个以南京大屠杀惨剧为主体的画展,曾打动了数以万计的观众,以大型历史题材和水墨形式创作的巨大画作,反映了画家所具备的民族责任感和良好艺术素养,这在当代是难能可贵的,也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坛上的地位。正如当年邓福星先生对蔡玉水所作的评价:“作为对近代历史的回顾与沉思,痛定思痛,六十余米巨幅《中华百年祭》颇具表现力、感染力、震撼力。”    时隔四年时间,蔡玉水并没有像一般成功的画家一样,急于展示自己的画作,巩固自己的艺术风格,而是把自己“封闭”起来,重新思考艺术的深层次问题。在对中国水墨艺术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思考彩墨的表现方法与探索新题材的可能性,对于蔡玉水来讲,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转变,而是对水墨语境的升华与新的反思。在彩墨艺术的探索中,他仍坚持《中华百年祭》的创作态度,理智地对中国彩墨艺术重新审视,研读中外壁画艺术,分析彩墨潜在的互补关系,思考彩墨艺术的视觉美感与文化内...

艺术的坚守者

一个明媚的春日,朋友送来一张光盘,是几家电视台对民盟盟员,著名青年画家蔡玉水的采访记实,题为《从地狱到天堂》。光盘的到手是那样偶然、幸运、又是那么叫人情不自禁,不知反复播放了多少遍,老伴和我总是呆呆地在那里潜心地读着,我深为玉水的满腔热血,为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炽热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我的心在激荡、在燃烧、在震撼。从那以后老伴和我的谈话无不在围绕玉水这个共同的话题展开。我再也无法自抑、无法忘却、无法平静,就象梦魂萦绕而拂之不去。感情的驱动,年近古稀的我又拿起了笔。   我不会写诗,更不懂画,但他的那些画跃出了画外,撞击了我的心灵,融入了我的心中。思而不解的是玉水和我的儿子同龄,1985年儿子大学毕业工作一年了,仍像个孩子,还得让爸爸不时提醒他“不要急功近利,要打好坚实基础”,然而这时的玉水早已那样的成熟和深沉,有着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他说:“我的母亲身世很苦,六岁成了孤儿。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姊妹很多。每当母亲伤心落泪的时候,我就跑到他的怀里,发誓一定要为她争气、要报答她。长大后,逐渐了解到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为惨重的苦难历史,在我的心中祖国母亲和自己的母亲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rocessed in 0.346(s)   2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