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画布上的天堂

        作者:津安 2011-09-23 16:58:58 来源:新航空
        画布上的天堂
        蔡玉水,一个画家,从22岁到32岁,用十年的时间画了一幅画,名叫《中华百年祭》 
          《中华百年祭》高近4米,长达60米。描绘了从鸦片战争到二次世界大战一百年间的民族苦难。它由《1840—鸦片战争》、《1911—悼黄花岗七十二路烈士》、《与妻书—怀念林觉民》、《1937—南京大屠杀》、《1937—铁蹄下的孩子》和《1949—人证》六部分组成。它以祭奠式的民族悲剧主题,历史人物画思维方式和结构方式的转换,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的变化,碑拓的文字和红色的数字符号等,把悲剧性历史画推向了现代,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这一切,都缘于他21岁那一年的一次经历。那时还在艺术学院学画的他到中国美术馆参观,中央圆厅挂的那些鸟木虫鱼的小品令他感慨万千。在他看来,一个艺术家只有把个人的小我,融汇到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境界中,才能体现出艺术家存在的价值。当时他就产生了一种信念:总有一天,我要用自己的鲜血和民族的鲜血,泼洒在这面中央圆厅的墙上,把中华民族灾难的历史,撕破在这面墙上,给人以警示。

          一年后,蔡玉水开始了《中华百年祭》的创作,十年后,这幅画作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进入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展览的大都是绘画大师的作品,而这幅画在1995年6月6日挂上去时,蔡玉水才32岁,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画家。这幅画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被人称为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即蒋兆和《流民图》,卢沉、周思聪的《矿工图》之后大型水墨人物画的第三个里程碑。

          《中华百年祭》成功之后,蔡玉水没有陶醉在喜悦中,而是出人意料地决定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重新开始了寻觅艺术之源的文化苦旅。提起他出国的初衷,蔡玉水说,在一百多年中,曾有许多艺术家走出国门,但是更多的艺术家是以西方的艺术尺度来衡量中国的文化艺术,但很少有我们主动参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为我个人,走出国门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吸收各国文化艺术的营养,第二便是把中国艺术传播到世界其它地方。超越自我,或许是一个艺术家最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蔡玉水心里很清楚,他必须走出这一步,否则将停滞不前。

          之所以要选择印尼作为他的起点,蔡玉水说,当时的印尼很多方面仍处于文化启蒙的状态,较好的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风貌。尤其是巴厘岛,它的美丽纯净,他的一尘不染都让蔡玉水有一种置身天堂的感觉,这又让他有一种创作的冲动,一种全新的灵感,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就如同找到一座金矿。

          巴厘岛是画家的天堂,那里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国籍的画家,面对巴厘岛上那些比江南还浓烈的热带色彩,蔡玉水的心灵突然打开了,压抑多年的情感一下子释放出来。好美啊!那时他第一次赞叹山河之美,在他看来,那些热带植物的绿,就像绿得流油一样,红就红的那麽透彻,天空蓝得那麽让人心旷神怡。蔡玉水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全部激发出来,当时他画的全是速写,那时他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他边画速写,边和当地人交流。

          说起速写,当时还发生过一件趣事,一次,蔡玉水和一个荷兰画家、两个印尼画家走在田埂上,远远看见四五个当地小姑娘。巴厘岛的女孩子参加祭祀活动的时候,都头顶着一个一人多高的贡品,在加上艳丽的服装,走在绿色的田埂上,那样的天空下,真是太动人了,蔡玉水马上拿起速写本,三笔两笔就勾勒出了三个女孩的动人姿态,而那几个忙着拿照相机的的朋友连镜头好没有调好,他们就已经消失在远方。

          回忆起在巴厘岛的日子蔡玉水说,在那里,生活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如果走马观花,你肯定找不到想要的东西,但他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你慢慢停下来品味,无论是对人的认识,还是对社会环境包括文化、自然风光、宗教等,都非常好。他让当地人带他去看那里最能代表古老风俗的东西,包括婚丧嫁娶。时间长了,他对他们的座椅板凳、门窗门框、庙宇、茶具、任何一个方方面面,都仔细考察过。那些令人难忘的手工艺品,既有非洲艺术品的原始,又充满灵性,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由此看出这个民族虽然朴实但不愚昧,而且有着灿烂的文化。

          当蔡玉水对巴厘岛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画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巴厘岛。巴厘岛的另一个名字叫诗之岛,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创作了两幅和巴厘岛有关的大型作品,其中一幅叫《乐园》。《乐园》创作前后用了五个多月,那段时间,她的艺术创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手指都画得变形了。在画里,前面是当地人的生活,背景确是在那里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与早期的《中华百年祭》相比,《乐园》的视野从历史转到现实,手法从水墨转到彩墨,打破了中国画传统观念上造型手法,勾线与泼彩并重,绘形与写意共存,色彩与水墨交融,营造出一种充满激情的精神空间,也用一种新的绘画语言感染了别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蔡玉水终于找到充满激情的精神空间,也用一种新的绘画语言感染了别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蔡玉水终于找到了支撑他绘画艺术的新的支点,完成了绘画风格的嬗变。

          蔡玉水说,现在回过头来看他走的路,《中华百年祭》应改说是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但后来却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原有的绘画风格,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他很幸运巴厘岛及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在那五年里,他找到了崭新的色彩和热情,但是这条路还没走完,还在继续。

          曾经,他的理想是能够进入世界最大的拍卖行,现在,这个梦想已经成为现实。在他看来,钱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大师们的作品在一起,起码是中国人的作品和西方共认为是大师的作品放到了同样的位置。就像中国在世界各个领域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样,这也意味着在艺术领域,它已经有实力告诉世界,什麽是东方艺术,什麽是中国精神。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5(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